10月16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0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太空阶梯”上镌刻下新的刻度。
“十四五”以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243次发射任务。如果放宽时间的尺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0次、第500次和第600次发射,均是在这五年间完成的,尤其是第6个百次发射,仅用时1年10个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一次次壮丽腾飞,在浩瀚太空中不断延伸中国人的足迹。
“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坚持自主创新,全力提升航天运输系统能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天地往返运输体系。近年来,随着长征十二号、长征八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不断完善,加速向无毒、无污染、模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换代。
铸箭为梯:完善火箭型谱 构建天地通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四五”期间,长征二号丁、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四号乙系列等型号通过持续推进可靠性提升工作焕发新生,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进入应用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稳步推进。“长征家族”共同构建起覆盖低、中、高轨,适应载人、货运、组网、深空探测等多任务需求的运载能力格局。
近两年来,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迎来成功首飞:
——2024年5月,长六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它充分继承了长六、长六改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成为一款面向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质火箭”。
——2024年11月,长十二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也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多个“首次应用”。
——2025年2月,长八甲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运载能力较其基本型长八火箭大幅提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低轨星座部署的发射选项,成为发射服务市场的“新锐力量”。
五年间,“长征家族”中多位“老将”不辱使命,续写辉煌:
——2024年12月,长三乙火箭完成第100次发射,成为我国首个突破百次发射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团队通过可靠性与运载能力“双提升”的工作,不断打磨火箭性能,以高成功率支撑了“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等一系列重大工程。“航天人对可靠性的追求没有尽头,对设计出运载能力更强的火箭的向往也没有尽头。”一院陈闽慷说。
——2025年9月,长二丁火箭也迎来了第100次发射,以发发成功的战绩成为我国第二型突破百发的“金牌火箭”。从首飞到第50发,长二丁火箭用了28年;而从第51发到第100发,仅用了5年。“高密度发射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对整个链条的重塑,航天事业的高风险性,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敬畏。”八院谈学军表示。
擎天一举:支撑重大工程 奠基航天伟业
五年来,集团公司运载火箭系统以优异的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有力支撑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的推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2021年~2022年,长五B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为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的建成奠定基石。“十四五”以来,集团公司已完成载人航天发射任务20次,长七火箭和长二F火箭分别将天舟二号至天舟九号共8艘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共9艘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累计将23名航天员、27人次安全送入太空,实现了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在轨轮换与长期驻留。
深空探测,步履不停。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在长五火箭的托举下升空,历时53天后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壮举。今年5月,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采样返回的新旅程。五年间,中国航天的深空探测足迹不断延伸。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同样需要“长征天梯”助力。五年来,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以高达100%的发射成功率,将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精准送入中地球轨道,确保了北斗系统服务能力的持续稳定与升级。
多型火箭以高频次发射加速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进程。自长征火箭突破500次发射大关起,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已步入规模化、体系化的新阶段,各型火箭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完美的运力搭配:2024年11月首飞成功的长十二火箭迅速投入组网发射,凭借首创的“三平”测发模式与牵制释放技术,为部署星座组网提供了坚实保障;2025年2月成功首飞的长八甲火箭,以其卓越性能成为中低轨高密度发射的优质选择;长六改火箭则采用独特的固液捆绑构型,为满足多样化、密集的卫星发射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
与此同时,面向未来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需求,集团公司正加速推进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火箭的研制工作。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两次关键的系留点火试验,验证了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及系统匹配性,为后续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中的重型运载火箭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 箭指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围绕运载火箭的动力、材料、制造、测发等关键环节,推动一系列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可重复使用技术迈出关键步伐。2024年6月,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完整验证了箭体结构、大承载着陆缓冲技术、大推力强变推可复用发动机技术、双低温增压输送技术、返回着陆的高精度导航制导控制技术及健康监测技术。
重型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推进。根据中国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规划,重型运载火箭是下一代运载火箭的核心标志,支撑中国奔月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0吨,填补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百吨级空白,满足深空探测和近地空间大规模运输等中长期发展需求。重型火箭研制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可充分带动先进设计、高端制造、原材料、元器件等相关基础工业的发展,加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中国高端装备发展,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集团公司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局性战略工程,以“穿透、连通、变革”为总体思路,扎实推进数字航天建设。一院天津火箭公司的贮箱焊接装配生产线实现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贮箱的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八院以长十二火箭为试点型号,构建运载火箭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一体化研制协同环境,持续提升基于模型的协同设计能力以及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设计效率较基于文档的模式提升了30%。
在发射流程方面,一院开发智慧发射场系统,具备指挥监控、数字孪生、数字伴飞、健康管理、综合运维等功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让发射流程更加高效智能。一院魏威提出:“我们正推动火箭研制从‘以科研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回归运载工具的本质,系统性提升其经济性与任务适应性。”
商业航天:创新服务模式 激活市场动能
“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将发展商业航天作为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赛道, 推动运载火箭由“任务保障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随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商业航天发射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迈上新台阶。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凭借发射灵活、成本可控、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国际国内商业发射市场的主力型号和“明星型号”。
多型火箭在商业发射中表现活跃。2023年6月,长二丁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创下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捷龙三号火箭多次圆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展现了我国在机动发射、快速响应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集团公司积极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模式创新,成立商业火箭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研发体系,为商业发射市场提供了多样化、定制化的发射服务解决方案。为更好地服务商业客户,集团公司提供多种发射服务模式,构建了更加开放、便捷的商业发射服务体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长征火箭为巴西、埃及等多国提供卫星发射服务。2023年12月,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埃及二号卫星,成为中国航天“走出去”的又一典范。2024年5月,长三乙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在轨运行后,将为区域内用户提供高通量宽带及多样化的通信、导航增强服务。
从支撑空间站建设的“长征五号B”到商业发射市场表现亮眼的“长征八号甲”和“长征十二号”,从瞄准载人登月的长征十号到探索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创新先锋”……五载砥砺,长箭破空;五年奋进,天梯渐成。
展望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总体技术专家龙乐豪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向着运载能力更大、响应更快、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持续发展。
箭飞寰宇,筑梯天地。当一枚枚火箭刺破云霄,留下的不仅是尾焰的轨迹,更是航天技术日益成熟与自信的印证。站在长征火箭6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集团公司将稳步推进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实现可重复使用技术工程化应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邓雨楠)